出丑也有心理學一說?是的!根據(jù)一項實驗:讓參與測試的人聽幾個人的回答問題的錄音。其中有些錄音收錄了打翻咖啡杯的聲音。當被試者被要求給錄音中的幾個人打分時,打翻咖啡的那一組獲得了更高的好感度。
出錯會帶來吸引力,這就是「出丑效應(yīng)」:全然無缺點的人不如那些偶爾犯點小錯的人討人喜歡。弄糟一些事反而能拉近和別人的距離,讓別人覺得你接地氣。相反,完美無缺則產(chǎn)生距離感,無懈可擊也是乏味的。最終獲成功的總是那些有點小缺點的人。
這個心理學現(xiàn)象的關(guān)鍵在于預言有其自證性:你相信自己是怎樣的人,你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這個心理學現(xiàn)象與心理暗示的功能有如出一轍的功效,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最終會自我應(yīng)驗。
合理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既有利于個人發(fā)展,也有利于個人領(lǐng)導力的建設(shè)。對個人來說,你可以通過設(shè)立更高的目標、更難的任務(wù)來挑戰(zhàn)自我,更積極地努力地戰(zhàn)勝困難。而作為領(lǐng)導者,如果你對你的團隊期待更高,你的團隊也會回報你更好的成績。
你有沒有所謂的選擇困難癥呢?有一個有名的果醬實驗是在一家美食家食品專賣店里擺了一些高品質(zhì)的果醬和品嘗小樣。在其中的一次測試中,實驗人員提供了 6 種不同的品種,而在另一次測試中,他們提供了 24 種。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果醬種類較少的測試中,最終有 30% 的人購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果醬選擇范圍更大的測試中,只有 3% 的顧客買了商品。尤其可見為了權(quán)衡眾多選擇,人要付出額外努力,壓力就變大了,于是做出決定的快樂減少了。
對付此類“選擇的困局”有種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減少選項。做只做讓你開心的事,過只過你覺得有意義的生活。雖然在職場上很難做到,但是把這種心態(tài)用在生活中是不錯的喲。
這個心理學現(xiàn)象也稱作“事不關(guān)己的責任感”,就是說當還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群體中的個人就會覺得自己不用對事情的后果負什么責。事實上,實施救助行為的可能性與在場人數(shù)反相關(guān)。如果你真的需要幫助,一定不要到人群中去求救。
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到具體對象。喊他們的名字,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事不關(guān)己。我們喜歡到人多的地方尋求幫助,直覺上覺得人越多,越會有人跳出來幫你,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么回事。不想失望的話,每次求助請選定一個人。
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受到外界的注目,但實際上這只是出于個人的想象。一旦我們由于犯了錯,就容易疑神疑鬼地思前想后,其實那點錯對現(xiàn)實也沒什么影響。這個就是聚光燈效應(yīng),別人其實根本沒注意到你犯錯的瞬間,都是你自己想多了。
你沒有你想象中那樣受到別人關(guān)注。認識到這點能讓你在公共場合感到更自在,也能讓你更自由地做自己。而且如果你知道犯錯的實際后果沒自己想的那樣嚴重,當你真的犯錯的時候也會覺得好受點。心理學家是這么說的:當你失誤的時候,你可能還是多少會覺得尷尬不自然,但是你至少能知道你在主觀上夸大了后果。
當你專注于某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這也稱之為“焦點效應(yīng)”。營銷人員一直利用這種「焦點效應(yīng)」來使消費者相信,他們的提供的產(chǎn)品或服務(wù)有著無法或缺的功能。政客也是如此,通過引導外界注意力來夸大了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要克服這種效應(yīng),首要就是要保持客觀的判斷力,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做決定之前全面考慮相關(guān)因素。陷于「焦點效應(yīng)」的話,會讓人對未來的結(jié)果產(chǎn)生誤判。而如果能跳出來,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