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華一起聽巴菲特怎么說
時間:2015-12-23 來源:
華商智業(yè) 作者:華商智業(yè) 點擊:611次
“股神”沃倫·巴菲特之子,曾接受專訪時坦言:“事實上,我和父親做的是一件事—我們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span>
彼得出生在美國中西部的奧馬哈小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經(jīng)歷著高速發(fā)展,而奧馬哈仍處在剛剛開始發(fā)展的城鄉(xiāng)接合部。1958年,父親花費31 500美元買下一棟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的老房子,與母親兒時的家相隔兩個街區(qū),童年的很多時光在外祖父家中度過,他于是得以體驗一種代際之間文化傳遞的可貴經(jīng)歷。
彼得的哥哥豪伊是個農場主兼攝影師,姐姐蘇茜是家庭主婦,在奧馬哈養(yǎng)育了兩個了不起的孩子,而彼得則投身音樂創(chuàng)作,自己的孿生女兒是超市的營業(yè)員,兩代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看上去與“股神”開創(chuàng)的“天下”實在是極不相稱。很多人也曾問彼得—為什么不去華爾街繼承父親的事業(yè)?
彼得在《做你自己》中寫道:“富有的家長為子女鋪路時,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加入家族企業(yè),或引導他們進入先輩的成功領域?!边@種做法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善意,不過,我們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思,隱藏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這些表面的善意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是兒子的夢想,還是父親的權威和對繼承問題的考慮?”“真正的動機是想幫助兒女,還是為了跟權威的同事進行利益交換,從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彼得記得,父親常說的話是:“有時你給孩子一把金湯匙,沒準是把金匕首。有能力的父母給子女的財產(chǎn)應該夠做任何事,卻遠遠不夠無所事事”。在他看來,父母給予自己最重要的幫助不是金錢,而是對每個孩子的愛和充分尊重。
19歲那年,彼得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興趣所在—音樂創(chuàng)作。從斯坦福大學輟學之后,彼得決心實踐自己在音樂上的夢想。用音樂養(yǎng)活自己,是他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時,彼得把自己的公寓改造成一個小的錄音棚,以每小時35美元的價格出租,同時接一些能夠賺錢的廣告音樂制作。
接觸了印第安文化之后,彼得為其音樂的豐富性和神秘內涵所傾倒,又為其邊緣化的命運黯然,于是投身于以印第安音樂為素材的音樂劇Spirit的創(chuàng)作,當彼得為制Spirit融資時,人們常常訝異:“你不是‘股神’的兒子嗎?你需要的資金不是你父親一張支票就能搞定的事嗎?”但彼得是這么說的:“父親當時告訴我,你得自己去籌措資金,籌不到的最后10%,我會給你支票。”
彼得·巴菲特與沃倫·巴菲特父子二人
巴菲特是成功的,同時彼得也是成功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完全活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專注、自己的獨特性、自己的激情、自己熱愛的夢想和愿景,那會是什么樣的一個自己?
當我們想要模仿他人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感到自卑和痛苦,因為那永遠是我們所不擅長的。我們都是扮演自己最好的演員,無須模仿他人。當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時候,也是任何人無法超越的,因為誰又能比你自己更好地扮演你自己呢?
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經(jīng)說:“你必須找到自己鐘愛的事業(yè)。你的工作將占據(j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得到滿足的唯一選擇途徑就是去做你信念中偉大的事業(yè)。而要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就必須鐘愛你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么繼續(xù)尋找,不要停下你的腳步!”
有的人在年輕時就找到了,比如喬布斯。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因為他們忙于跟這樣、那樣的人攀比,他們失去了工作的目標與方向,就是為賺錢而賺錢。喬布斯之所以成為億萬富翁,是因為他一直在追隨自己的內心和激情,他相信,當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財富遲早會有的。
現(xiàn)在,我想邀請你跟隨我的引導,一起做一次內在的探尋,也許不一定能夠找到終極的答案,但我確信會幫助你更加接近這個答案,這個答案是你追隨自己內心的答案。讓我們把職業(yè)變成屬于我們自己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