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從另一角度解讀“水”哲學:人生如水
時間:2016-04-09 來源:
華商智業(yè) 作者:華商智業(yè) 點擊:861次
那天從流亭機場回家的路上,向車窗外一瞥,竟然發(fā)現青島的春天悄然來臨,膠州灣一片藍海涌動,忽然想起“水”的偉大來。一篇微信報道中關于水的描述,讓我想起三種“水”哲學來。
①道家之水:上善若水
首先是老子對水的描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span>
這大概是我們古人對水的最高贊美了,世間萬物,能得“道”者,非“水”莫屬。因為它不與萬物爭,別人不喜歡的東西它都能包容:它能洗滌臟污,化污濁為碧淼,而又永遠處于人們不愿去的底端:山谷、坑洞或者井底。
水并非只是柔弱:滴水可穿石,流水叮咚可讓碎石日臻琢磨成鵝卵石。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沖上高空滅掉熊熊烈火。“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
水聚于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云,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借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tài),“大道似水”。
道家思想的另外一個代表,莊子則說:“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币馑际钦f:水積不厚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yǎng)不深難堪重任。
“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彼杂兴髦溃灰槾说蓝?,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順其自然。
這是道家眼里的“水”。
②儒家之水:智者樂水
孔子則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爸钦摺钡闹腔郛斎缢`活:若藏于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涌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
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采;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細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當如“樂水”之靈感,時間如流水,我們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水是交友的榜樣,“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處世的辨證,“水至清則無魚……”
于是,儒家的水是智慧的:方盈不盈有如流水,時止則止是為樂天。
③佛家之水:心止如水
佛說: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件正確的事情的選擇必須做到:“靜定安,智慧謀”。可見靜是做事的第一內在素養(yǎng)要求。水在佛家眼里是靜的,水的洶涌是外力而為,其本質是水平如鏡,其趨勢是靜水深流。
心止如水,則可見: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水一心靜。
如是:“高山流水”可覓知音,“行云流水”是為妙境。
人生的“山清水秀”,處世的“如魚得水”,交友的“萍水相逢”,以及“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定,均有禪味。
這就是佛家的“水”。
(本文作者:華商智業(yè)集團董事長——劉春華,部分內容引用了公眾號:論道,特別致謝!)